close

      星雲大師3.jpg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於2月5日下午圓寂,享耆壽97歲。星雲大師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俗名李國深,童年即出家,法名今覺,法號悟徹,自號星雲,筆名趙無任。是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初遷居臺灣。

    大師出家八十餘年,於全球創建三百餘所寺院,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非洲南華寺、巴西如來寺等,均為當地第一大寺。此外,並創辦十六所佛教學院、二十五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五十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五十餘所中華學校,暨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中小學、均一中小學和多所幼兒園等。以及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菲律賓光明大學等。

 一九七六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標點分段,編纂《佛光大藏經》近千冊暨編印《佛光大辭典》。一九八八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學術會議、出版學術論文集、期刊等;一九九七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一三二冊、《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二〇〇〇年《人間福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由佛教界發行的日報。

                                               

    星雲大師童年家貧如洗,父親在南京大屠殺中失蹤,十多歲就下定決心在南京棲霞寺出家;他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弘揚中華文化、熱心社會公益、興辦各類學校。他的一生,與南京有很深的淵源。他是南京大屠殺見證者。他生前專門請畫家創作油畫《屠·生·佛——南京大屠殺》,並捐贈給紀念館永久館藏,要世人“絕不能忘記歷史”。

星雲大師2.jpg

我沒有特殊的宗教信仰,不過倒是很欽佩星雲大師,也蠻喜歡看星雲大師寫佛法相關的文章。他講佛法言簡意賅,可以把深入的佛理解釋得很簡單,也可以將看人生的困厄與疾病看得很淡然,他不像很多自命不凡的高僧講了一堆道理卻沒有實踐,他除了講佛法,也辦教育,關心文化。看他的文章,能讓人茅塞頓開,瞬間得到解脫。

 我和佛光山也有一些緣分,在28歲那年我在松山火車站附近上班,我上班的大樓就和佛光山的報社和出版社是同一棟。那時常可以吃到佛光山免費的齋飯,也可以看到佛光山贈送的人間福報。我發現人間福報裡的內容,真是比坊間那些報紙更用心,更有深度。尤其人間福報致力於教育、生態、文化,不加入八卦、羶腥的內容,讓我覺得是報界的一股清流。

幾年後,有鹿文化幫星雲大師出版並協辦《讓自己有光,讀心經》徵文比賽,我以〈心似月光〉獲徵文佳作。我開始發現人間福報的副刊是投稿的好園地,此後,我也常在人間福報的副刊發表文章。2019年我得到第九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新詩貳獎。當我去參加佛光山的文學獎頒獎典禮時,看到佛光山辦得如此隆重,已經坐在輪椅的星雲大師也親臨現場。台灣關心文化與文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星雲大師對文化的用心程度真的令人感佩。

星雲大師1.jpg

 

                                              

     我很喜歡看星雲大師講佛法,以下擷取星雲大師說偈三則:

 

如如不動

 

文/星雲大師

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

這是南宋臨濟宗的道川禪師在注釋《金剛經》之時,所作的一首偈頌詩。《金剛經》有云:「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實相,還是非相?這首偈頌詩做了一個詮釋。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遠眺山巒,能觀見山水的色相,然而走近山林溪邊聽水,卻悄然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春天過去了,花開的景象依然存在;人來了,卻不曾驚動枝頭上的小鳥。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

我十二歲出家,十五歲受戒,那時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看到遠方的山景,難免會多看幾眼;聽到淙淙的流水聲,就想知道聲音從哪裡來,甚至對於身旁的人事物,也難免好奇地多看一眼。引禮師父看到了,一把楊柳枝即刻就打在身上,責問我:「看什麼,哪一樣東西是你的?」

於是我漸漸學會收攝身心,往內看自己的心念,傾聽自己的心聲,不在外境上追逐。
我們常在外境、外相上計較,而忘了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我們清淨的自性,是不會因外在的種種境界而消失,它是始終存在的。只是一般人經常被外相所迷惑,執著於所聞所見,而無法身心自在。

如《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一個悟道的禪者而言,他明白山河大地等萬物,皆未曾有生滅。因此,他不會被這些外在的生滅所迷,也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任憑世事如何變幻,心境都能安然自在。我們若能學習以一顆清淨心看待世間,人生必然有一番不同的風景。

 

觀自在

 

 

文/星雲大師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唐.寒山大士

唐朝寒山大士的這首詩偈,道出了一個已證悟般若的悟道者心境,就像秋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映照在碧綠的潭水之上,清涼皎潔,無所染汙,沒有東西可以比擬,更不是任何言語所能形容的。有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其實都蘊藏著無邊法界及般若風光,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禪心就能體悟,因此「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古德有云:「若人識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宇宙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的。那麼,究竟什麼是般若呢?「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般若,就如同皎潔的明月,沒有罣礙,沒有煩惱,能夠洞然一切,這就是般若的智慧。

般若是內在的智慧,不但沒有東西可比擬,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敘述,所以寒山大士才會說:「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它是一種抽象的境界和悟境,是不可說的。二六時中,我們如果能有禪定力和智慧力,許多紛擾的人情冷暖就不再是困擾,很多的難關也就能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具有清淨的自性,可是如果光是在外相上追求,只會離道愈來愈遠。我們的般若自性,本自具足,是不假外求的,如同明朝呆菴普莊禪師說的:「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人人都有佛性,我們要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佛。

 

因中說果

 

文/星雲大師
法性本來空寂,
因果絲毫不少;
自作還是自受,
誰也替你不了。

──民國.慈航

這是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師捨報圓寂時的遺偈,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自性本來空寂;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都存在因果的銀行簿裡,分毫不差;只能自作自受,誰都無法替你代受這些善惡果報。

我經常告訴大家,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你不信佛,佛祖並不會責怪或者降罪傷害,但是你不相信、不明白、不知道因果,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有因就有果,不想遭受惡果,就不要造惡因,因此佛門有一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事情未發生前,就謹防不造下惡「因」,而一般人在造業時都無所畏懼,等到遭受惡報了,才懊悔不已,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有一個小偷去偷椰子,結果被椰園的主人發現,小偷狡辯說:「我又沒有偷你的椰子!你種的是『地下』的椰種,我摘的是『樹上』的椰果啊!」其實,如果當初沒有種下椰種,哪裡會有現在的椰果呢?很多人就像那個盜取椰子的小偷一樣,只看到眼前的果,沒有追究之前的因,以致頻頻造作惡業罪殃,猶不知悔改。

古德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唯有「因果」二字才能解釋。如果深明因果,當看到山林河川遭受破壞,就知道大自然終有反撲的一日;看到兒童惡意的玩弄小昆蟲、小動物,就知道他長大之後,必然不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未來將是社會的一大隱憂。

所以,我們必須謹慎規範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將來受苦受罪的,終究還是自己,誰也替你不了!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