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電影海報.jpg

久聞《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我卻隔了二十年才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朱塞佩‧托納托雷,他也是《真愛伴我行》的導演,這部《真愛伴我行》是我心中的高分電影,而《海上鋼琴師》也沒讓我失望,目前《海上鋼琴師》豆瓣評分是9.3分。

 

劇情簡介:

1900年1月1日,往返於歐美兩地的郵輪Virginian號上,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比爾.努恩飾)在頭等艙裡的鋼琴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由於堅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於是丹尼開始獨立撫育這個嬰兒,並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

海上鋼琴師3.jpg

 

出生的1900(蒂姆‧羅斯飾),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國籍,沒有身份,大海便是他的搖籃。善良的丹尼很疼愛1900,還教他識字。但在1900八歲時,因為船上的機械操縱失誤,造成撫養1900的丹尼意外喪生。帶給1900一次深深的打擊,但上天卻給了1900另一項禮物─天賦異稟的音樂天才。

 

某天深夜,船上的旅客被優美動人的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而往,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精湛的琴技和天籟般的琴聲,讓人陶醉不已,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

海上鋼琴師-彈奏過程.jpg

 

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飾)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倆人成了知己。而爵士樂的始祖傑利(Jelly Roll Morton)自認自己的音樂無人能及,向1900發起挑戰。1900在船上展露出令人目瞪口呆的琴技後,讓1900聲勢更是如日中天。但儘管馬克斯一再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希望他可以名利雙收,但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製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素淨迷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起了漣漪……。

 

 

觀賞心得:

我想《海上鋼琴師》最吸引大眾且最具有討論價值的有兩大主題。一是1900和傑利PK那一段。另一段是最後1900竟然沒下船,選擇和船一起被炸毀。

 

(一)1900和傑瑞PK看似挑戰琴技,其實是闡述層次和境界的不同

    我相信,每個看《海上鋼琴師》的人,都會為1900和傑瑞PK琴技這一段感到驚艷。

 

第一首曲子,傑利彈奏的是《Big Fat Ham》,而1900托腮,無奈地彈奏了一首簡單的《Silent Night》。就現場觀眾的反映,1900沒有認真對待,是傑利贏了。我很喜歡傑利彈奏時的旁白:

 

傑利不是在彈奏鋼琴,他是在愛撫那些音符。琴聲如同絲綢劃過女人的胴體,他的手就像蝴蝶,輕盈無比。

 

到了第二首曲子,兩個人都演奏了《The Crave》。此時傑利的音樂聲多的是舒緩動人的傾訴,如此扣人心弦。此刻的1900不禁潸然淚下,而1900在聽了一遍之後能完整複製出來。這是在說,你能彈的我也能彈。

海上鋼琴師.gif

海上鋼琴師2.gif

 

第三段,黑人傑利演奏前說了一句:「you stick it with ass」,他講這句話對1900表示對他的不尊重,徹底激怒了1900,讓1900全力以赴。傑利彈奏了《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則彈奏了《Enduring Movement》。速度對速度,滿場皆驚。有多震驚呢?1900的琴技讓紳士的雪茄掉了,服務生刮掉了老太太的假髮,傑利的杯子都掉了……。

海上鋼琴師-假髮掉了.jpg

海上鋼琴師-杯子掉了.jpg

這一場其實最好理解,也最顯而易見。你想要比速度?既然你能彈的我能彈,我還要告訴你,我能彈的你不能彈。從理論上來說,這首曲子不是一個人能彈出來的,屬於雙鋼琴演奏曲。這首曲子難彈不只是因為它快,更在於這首曲子指法跨度太大。

 

1900在這一場PK裡,其實想和傑利切磋交流音樂,但傑利卻想和他比賽。所以不光是技巧,就連層次和境界也是不如。

 

(二)鋼琴師不下船,是因為船是他認同的歐陸文明

 

很多人看完此片,都會討論一個問題:鋼琴師為何不肯下船。有人說鋼琴師很孤獨(孤僻),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只有船才能承載他的孤獨,有人說1900活得很純粹,他不貪多,只希望與音樂共伍,陸上的生活對他而言太無所適從。

 

但我看完一個豆瓣的很精闢影評,忽然領悟了這樣一個最直接了當且最接近導演的見解,我們必須先問:那是一艘怎樣的船?

 

那是一艘橫穿大西洋的遊輪,無數歐洲舊世界的人通過這艘船,擺渡到了新世界——美國。這艘船上坐過許多許多的人,富人、窮人、紳士、小孩、農民……,大部分都是失意失落的人,他們帶著失望離開歐陸,在靠岸的時候,帶著希望大叫:美國!

海上鋼琴師彈琴.jpg

你注意到了嗎?《海上鋼琴師》從第一個鏡頭起,就浸在濃鬱的鄉愁裡。1900的船,是兩個世界間的跳板,遊蕩於昔日的鄉愁(歐陸文明)與嶄新的夢想(美國文明)之間。在電影裡有一組對鋼琴師房間的特寫鏡頭,許多歐洲的文化名人也和他在同一張照片中。這些偉大的歐洲名人,帶著曾經輝煌的歐洲文明坐在這艘船上,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歐洲大陸,奔赴美國。

 

而且,在電影開頭,導演就用不屑的口吻詮釋爵士樂: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麼,那就是爵士。20世紀是所謂的爵士時代,而爵士正是美國人發明的獨特音樂,是新世界文化的代表。有想到為什麼登船挑戰海上鋼琴師的傑利要選黑人扮演嗎?這傑利(Jelly Roll Morton)在音樂史上是真有其人,他是爵士樂的始祖。但真人是個白人,電影改成黑人是因為黑人文化是美國特有的文化,歐洲是純粹的白人文明,但美國文明則混入了黑人的血統。所以,這個穿一身白衣服的黑人,就是美國文明的象徵。

海上鋼琴師-Jelly.jpg

所以,這是一艘承載歐陸文明的船,可說是鋼琴師的母親,鋼琴師的搖籃,也是鋼琴師的故鄉。這艘船也有獨特的象徵意義,象徵著歐陸文明的衰落,也象徵著美國新大陸的冉冉升起。

 

《海上鋼琴師》導演是義大利人,對他而言,歐陸的輝煌是一個再也回不去的夢想,那個永不下船的鋼琴師正是這鄉愁的最好詮釋。他寧死也要留在船上,最後連同那艘船一起被炸毀,葬身大海。儘管他知道,美國(新大陸)有那麼多的道路,通向那麼多的方向,每個方向都可能有一個新的希望,可是,他偏不想。我們可以這麼說鋼琴師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除了濃濃的鄉愁,還有他對歐陸文明的認同感與尊嚴。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