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01.jpg

 

1.作者簡介:

    愛麗絲‧孟洛(Alice Munro,1931年7月10日-),或譯艾莉絲‧孟洛、愛麗絲‧蒙若、愛麗絲‧門羅,加拿大女作家,被譽為「加拿大的契訶夫」,三次獲得加拿大總督獎,於2009年獲得布克國際獎。 2013年,以「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的成就,成為第一位加拿大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13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 

 

2.從三篇小說略述故事概要

<空間>

    痛失三子的多麗,去探望親手殺了三子的父親洛依德,在探監的過程中,多麗同時請一個山茲女士幫她做心理諮商,但她心理某個部份其實是疏離山茲女士,甚至隱瞞去探監的事實。

    多麗收到洛依德寄來的信,裡面是一些認識自己(不覺得自己瘋了),還有聊到他在某個「空間」裡見到三個孩子,他把那個空間視為「天堂」,他認為,假如他沒有做那件事,他也不會和薩沙、迪米崔、芭芭拉安重拾天倫。

    多麗與公車司機看到一樁奇異的車禍,她也因為丈夫洛依德教他一些呼吸技巧,而救了一個停止呼吸的孩子,救了孩子以後,她覺得自己的呼吸無比珍貴,決定不去倫敦探監了!

 

<虛構>

    音樂老師喬伊絲和木工強,因為木工學徒伊笛的介入,婚姻告吹。喬伊絲一直執著在和強的那段「真實」的感情中,她不相信一個粗手粗腳的笨學徒怎麼贏得過自己。

   喬伊絲多年後嫁了一個神經心理學家麥特,在麥特65歲的生日派對時,因緣際會認識了作家克莉絲蒂‧歐戴爾,赫然發現她的往事被作家寫進小說裡,原克莉絲蒂‧歐戴爾就是伊笛的小孩,而她是作家克莉絲蒂‧歐戴爾的音樂老師……。 喬伊絲在一場作家(克莉絲蒂‧歐戴爾)簽名會,送了她一盒巧克力,後來,她發現那女孩(克莉絲蒂‧歐戴爾)卻完全沒有認出她的跡象。

 

<溫洛克之崖>

    女主角─「我」,大學讀書時住在某棟老屋的閣樓,管理員貝絲,將她的房間分租給來大學旁聽課的妮娜,妮娜看來體貼又輕手細腳,總是靜靜的不打擾「我」。

   於是,「我」自然就敞開心胸聽起妮娜說她的故事,說她和波維斯先生認識的經過。妮娜的人生讓「我」自覺像個呆瓜。

   我的表舅厄尼本來對「我」很好,常常帶她到餐館吃飯,並任由我奢華的點些稀奇的飯菜。

   因為認識妮娜後,「我」的人生際遇有了改變。有一天妮娜生病。只有「我」受邀去波維斯先生家吃午餐,任由溫納女士指使「我」脫掉衣服,和波維斯先生吃一場全裸的午餐,難堪困窘的「我」,並不知道自己為何不拒絕。(溫洛克之崖一詩裡的暗示)

  「我」回到住處,發現妮娜失蹤了,原來她和厄尼的關係已經進展到了讓「我」意料之處……,而妮娜竟不到一個禮拜就離開了厄尼,於是,「我」,將本來藥劑給厄尼的信,改寄給了波維斯先生,去做自己也不曉得會做的事情。

 

3.和契訶夫小說相似之處

  愛麗絲‧孟洛的作品以情節細膩見長,文風透徹,帶有現實主義特色,有加拿大契訶夫的美譽,她和契訶夫有什麼相像之處呢?

 

1以小見大,富弦外之音

   他們擅長於用小人物(平凡的人物)與生活裡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來刻劃人物的共通情感,而這些微不足道,卻是人生普遍的共通性(無論何種身分),即他們站在一個比較高度,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普遍的想追求美好生活卻走不出的困境,生活的苦悶、折磨、失望,讓人無法解脫,卻又想尋找一個出口。

    兩人寫作技巧,有時常常用暗示、反語、不明說的方式,讓讀者保留一些想像的空間。

 

2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契訶夫與孟洛,擅長寫出人與人最終的孤獨與寂寞。

    孟在<空間>痛失三子的母親不斷想療癒自己,卻又無法全然的信任協助她心理治療的山茲女士……。

    在<虛構>裡的喬伊絲一直執著在過去那段自以為「真實」的情感與生活中,透露了她儘管再婚,也無法抑遏內心的孤獨與寂寞,而喬伊斯的往事被喜愛她的學生寫進小說,多年後她的學生成為作家,完全認不出她……。

    在<孟洛克之崖>寫出兩個同居的女性因為性格、際遇,導致人生產生迥然不同的差異,女主角「我」以憂傷又夾帶憤怒的方式,為她和同居朋友妮娜之間的情感糾葛,做了一番殘忍又冷靜的註解。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