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之鷹.JPG

楊牧的《亭午之鷹》以疏淡雋永的筆調,寫山川大自然的互通交感來涵融美的感知與矍然,在他周圍蘊含宇宙萬物的感悟與深刻的哲思,以及自然與人文的共生與交感所引發的生命謳歌。
全書以自然美為核心,切入作者與蝴蝶、木瓜、蒼松、芭蕉、松茸、白雪、麻雀、鴿子、蕁麻、野櫻、土狼、白芒、老鷹……的和諧關係,這種剎那即永恆的生命情境,建構了物我交融的生命情愫,並捕捉內心最深邃幽微的智慧之光。

ㄧ、浪漫主義的本質,營造遺世獨立的疏離感

楊牧生長於花蓮這個山風海雨之鄉,除了豢養他幼樨的想像力,更在初中時期,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水之湄》。大學時代,一位英國老師送給他濟慈的詩集,他一頭栽進濟慈的世界裡,濟慈之於楊牧,乃是一種年輕而純粹的信仰,像是濟慈詩句裡提到的:「我們追求的是什麼?車輪的塵埃,馬蹄的淺印,一切都是美的召喚,它就是宗教」

1960年至1963年《水之湄》與《花季》兩冊詩集的輯成,反應了這階段的作品中,楊牧的詩文主要集中於對一種「無上的美」的追求。這種美「存在於一種全心全意的信仰中」,年輕的詩人並恃此自認歌頌最多的題材,就是「一種沒有目的,完全聖潔的『美』和使人忘我的愛情」,而如此唯美的信仰和抒情風格,奠定了往後詩人創作取向的基本性格。

大學時代以前的楊牧,主要情調還是洋溢著幻想與浪漫的情懷,然而隨伴著負笈他鄉的遷異,大學時期因為現實時空的區隔,以及大學畢業後漂泊異國的孤獨,將詩人冷肅而隔絕於人群的特質,流露在字裡行間:

「在現實世界裡,只體會到一些累積印象,是蓄意去印證的,不是發現……,惟有當我面對一疊稿紙,將精神和感情那樣收攏凝聚時,思索著,感覺著,彷彿禁錮在一個冷漠寂寥的,無從辨認的空間一點……」〈紐約日記〉
「……我竟於短暫的時刻裡遺忘了那些曾經打擊過我的噪音。我是遺忘了,當我以全部的精神去追蹤一朵白雲飄過無比深邃的天……」〈水灣〉

浪漫主義一直是滋養詩人的基本養分,可是浪漫也常和現實環境,人情是非產生扞格,所以對人為文明產生疏離感。將浪漫體現於大自然,更是詩人不流於一時激情,服膺於美的嚮導,融匯獨具一格、不媚俗的自然人文藝術。

P1180008.JPG

二、羈旅他鄉的感懷,與自然交感的原始回歸

1964年,楊牧結束了金門的服役生涯,負笈北美愛荷華大學就讀詩創作班。陌生而廣袤的平原與豐饒富足的土地,都讓楊牧羈旅他鄉的感懷,不再侷限於只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擴大到人文感懷與自然生命的哲思。
「我將自己關在旅館房間裡,因為我想要寫點什麼才好。」
「關在房裡?」
「寫點什麼。」
「寫遊記?」
「我是不寫遊記的。」〈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

異鄉風情所觸動關於遊子漂泊孤寂的流離失落,讓詩人在大自然裡尋覓草原的聲籟、色彩、氣味;與土狼、野櫻、白芒花的純潔互動;用詩攫捕鷹的形象和聲音,鎔鑄成為他文學藝術的啟迪,詩人重視情境之美的捕捉,裁剪成意象巧思,投入自然的懷抱,像是返回故土的原始皈依。

P1190454.JPG

三、賡續古典氣氛的捕捉,看似消極,實則剛毅

楊牧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多年,受西方文學浸淫頗深。但其實楊牧在就讀中學時期,就廣泛閱讀章回小說、唐詩,與《古文觀止》之類的書。並在高中時期遇見賞識他的國文老師胡楚卿(湖南人,常在大陸發表詩文),當時文學作品受到政治嚴密的控管,1949年以後還留在大陸的作家,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一律視為禁書。但當時胡楚卿知道他讀了沈從文的禁書後,不但沒有抑止,反而與他頡頏並進。

沈從文《邊城》中流露著一種與世隔絕、詩情畫意的鄉村畫幅,像是曖曖內含光的醇美詩篇,悠緩流露出溫柔敦厚的意韻。《邊城》這本短篇小說像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這種不入世的基調,也在楊牧散文中時露痕跡,如此看似脫離現實、遯世的悲觀思想,卻呈現了楊牧作品中的一種堅持,像他在(紐約日記)裡提到:「文學是精神獨立的標語,……。文學是一種反抗。」最令人激賞的是〈水灣〉一文裡提到:

「它就在那裡。水灣,和那些島,就在那裡。你知道它在那裡就好了,你不看它,它也就在那裡。」
「那就好了。」
「你知道它在那裡就好了。」
「聽起來像沈從文。」
「那麼剛毅,表面上好像是消極。」

四、美的溢出,蘊藉雋永的音樂性、色彩性、氣味性

之前提到,楊牧的詩文主要集中於對一種「無上的美」的追求。所以,他的詩耽於『美』的溢出,而他的散文善於捕捉感官觸及的意象。

「它咕咕的為上午的日光打拍子,那麼和平,寧靜,安詳。」〈借來的空間裡〉

「我想他已經聞到秋天的氣味了,涼風吹過紅葉瑟瑟的香氣......」〈干以採菇〉

「寧靜中彷彿充滿了大合唱的歌聲,生命的禮讚,脆弱而堅強……」〈干以採菇〉

P1190882.JPG

「又見無窮盡大的大樹幹,櫛比排列,撐起不可思議穹廬,覆成陰綠和幽藍,偶爾一枝橫倒,斜斜刺向金陽,好像歌聲裡斷落的音節,……」〈去夏在一海島的小木屋〉

「太陽接近最遠那小島,灰紅,深藍,青紫。太陽正以它剩餘所有的熱力蒸發這廣大的水澳,並肆意在那小島高丘上下調色,青紫,黯紅,棕黃,靛藍,於焉重複為灰黃深藍……」〈去夏在一海島的小木屋〉

「那時空氣裡飄著化不開的香味,一種掺和了山杜鵑和野草莓的香味……」〈北美大草原之土狼〉

「那聲音起初並不特別驚人,只是一陣拔高的,彷彿帶點蕁麻顏色的聲音,於我寧謐深處,忽然閃爍逼近……」〈北美大草原之土狼〉

「也許它張望凐遠的曩昔,張望凱奧鐵的共同記憶,蕁麻的顏色和共同氣味。〈北美大草原之土狼〉

「我聽見四處鳥聲,細碎嘤嚀,短暫卻似永恆,知了復起,把亭午的太陽光炒的更烈了。」〈十一月的白芒花〉

五、精心焠鍊的語言,鎔鑄英詩(西方)技巧

楊牧將詩歌創作的一些特點,融入散文中,令散文具有詩的風采和氣質,被人稱之為詩質散文,《亭午之鷹》全書的編輯體例亦以詩與散文的穿插,給予讀者閱讀上的享受。尤其是以倒裝句和斷句是全書最特別的句法。

1.倒裝句:「我的思索企及一個終點了,終於。」〈庭鐘〉
「正午鐘響,總不免悚然凝望,彷彿搜索著,很希望看到它對我飛來,但它好像竟走了,我們的鷹。」〈亭午之鷹〉

2.斷句:「縱使耽美如故,不免有些猶豫,矍然。」〈去夏在一海島的小木屋〉
「窗外又是一陣馬蹄聲,清脆,悠遠,虛幻。」〈紐約日記〉
「只見家家煙囪冒著青煙裊裊,寧靜,和平。」〈崢嶸〉

「太陽也照在這一切,這一切噪音上,閃光發亮,肆意充斥其間,砰碰叮噹轟隆拍打,肆意。」〈水灣〉

P1190130.JPG

參考書目:
1.參考《楊牧》,張惠菁,聯合文學
2.參考〈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楊牧詩文作品中的鄉土情懷〉,蔡明諺
3.參考《一首詩的完成》,楊牧,洪範
4.參考《山風海雨》,楊牧,洪範
5.參考《現代散文廣角鏡》,張春榮,九歌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