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喜歡文學的人或是讀中文系的人都知道曹植字子建與曹丕字子桓兄弟之爭的故事梗概。我想只要有點喜歡詩詞歌賦的人一定都同情過曹植的遭遇說起曹植我還真有點對不起他,大學期中考詩選老師考了一篇〈贈白馬王彪〉當時竟忘得一乾二淨我憑藉記憶胡亂瞎掰了幾句沒想到我期末詩選的分數老師還給了我84因此我後來把曹植的〈洛神賦〉讀得很熟,也真的喜歡起曹植的文采。

      不過畢業後在現代社會打滾了十多年吟詩作對的學生時代已經離我太久許多詩詞歌賦和古典文學早已忘得一乾二淨拜《軍師聯盟》所賜又重新溫習了曹植的生平和作品《軍師聯盟》最難能可貴的是,把以往古裝劇不太注重的文學性也加進去了,我看了幾集,就發現,編劇蠻喜歡引用一些《詩經》及其他典籍的句子司馬懿、曹操、曹丕、曹植、楊修甚至是崔琰、荀彧等人的台詞也很講究,這些演員要沒有一定的史學和文學素養,光憑演技,是不足於把他的角色詮釋得更到位。

       圖片 1.jpg

      但我一開始對《軍師聯盟》裡的曹植是很有意見的,總覺得應該找一個外表更俊秀,看起來更有文學氣質的人演曹植而且連續劇一開始一味的美化曹丕,提高曹丕的地位,讓曹植的表現相形見絀但多看幾集,我對李晨表現的曹丕更加失望,因為我覺得《軍師聯盟》實在太美化曹丕,就顯得李晨演的曹丕過於矯情了

   飾演曹植的王仁君剛開始演被楊修煽動與駕馬車闖司馬門那幾幕,可以看出王仁君演出曹植的任性,但那樣的詮釋只是四平八穩,並沒有任何突出之處在這裡,我還蠻喜歡《軍師聯盟》的編劇照著史實編,並沒有竄改太多。《魏志》本傳云:「植嘗乘車行馳道中,私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座死」我也是看了連續劇以後,才知道原來曹植喝酒後闖下大禍,駕馬車闖司馬門,古代闖司馬門是死罪,因為司馬門是只有天子才能過的。本來比較寵愛子建的曹操,從此對子建大為失望,從此嚴重影響到他的政治前途不只奠定了曹丕成為世子之位,也讓曹植在朋友、事業方面相當失意。

圖片 16.jpg

   一開始,我和許多人一樣,對曹植與甄宓(音ㄈㄨˊ)的愛情,充滿了浪漫的想像,不過多讀幾本書後,曹植與甄宓的愛情似乎都是傳說成分居多。而在《軍師聯盟》裡也並沒有那麼重視他們的愛情。反而是曹植對楊修的友情,在《軍師聯盟》裡詮釋得頗為真實而感人。

  如果讀過曹植的作品,就知道曹植寫過〈與楊德祖書〉,這篇是寫給楊修的。其實,我對這篇文章的喜愛與認識遠不如〈洛神賦〉。但看了《軍師聯盟》裡,曹植與楊修互相的重視與信任,我開始覺得王仁君詮釋的曹植有可取之處一開始《軍師聯盟》不斷在醜化楊修的性格,提高司馬懿的操守,所以會覺得裡面的曹植真是任性到近乎愚蠢,因為他似乎都在受楊修的指使

圖片 15.jpg

   但一直演到曹操認為楊修因「雞肋之禍」動搖軍心,準備殺掉楊修這時王仁君演的曹子建才真正爆發了演技,當他甩開那些攔阻他的侍衛,跪著向曹操求:「都是兒子的錯,你饒了德祖吧!我再也不要爭太子之位了……」曹操哪肯因為曹植幾滴眼淚就罷休當楊修斬首的時刻一到,那個才高八斗的子建,痛徹心扉的神情任誰看了都不忍。而那一刻,他的政治地位不只徹底的失敗,可以想像他往後的失意、寂寞時,少了知心朋友,而他的危難,似乎在楊修死後就更雪上加霜了

圖片 19.jpg

   雖然,曹子建缺乏政治才,但他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因為寫了一篇〈登台賦〉,讓曹操對他刮目相看,也曾因此一度威脅到曹丕的太子地位不過,司馬門一事注定了曹植一生的命運我喜歡的除了是曹子建的才華,還有他仁厚、重感情的部分我記得《軍師聯盟》裡的曹操,也說他喜歡的是曹植的仁厚

圖片 17.jpg

   我記得《軍師聯盟》裡,是重病的曹操仍不服輸在舞劍的那一幕,曹植卻顯現得很哀傷,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王將不久人世而在曹操死前對子建交代遺言那幕,飾演曹操的于何偉,演技不在話下,而王仁君版的子建也不惶多讓,讓我有酸楚的感覺。不過,我不喜歡他演的在獄中被曹丕逼做七步詩那一幕,雖然演得蠻走心,但我又覺得有點過於煽情

   我喜歡學者黃守誠在《曹子建評傳》裡講到:「子建頗像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對天地萬物,莫不有情……但寶玉的願聚不願散的思想,似乎得之於子建。」雖然,曹植在政治才能上遠不如曹丕,但除了才華之外,他的多情似乎比曹丕可愛多了而根據黃守誠在《曹子建評傳》裡提到,曹植在魏文帝(曹丕)死前十個月,兩兄弟曾和好一陣子隨著曹丕去世,曹植對文帝過去對他的折磨和打壓,都已無怨尤,甚至還寫了一篇情意真摯的〈文帝誄〉,這實是因為他秉性純良的緣故

   隨著好友楊修、丁儀、父親曹操、兄長曹丕的去世,曹植不只嘗盡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也面臨了令他難以承受的生、離、死、別,而《楚辭‧九歌》裡那句:「悲莫悲兮生別離」似乎很能詮釋曹子建的心情。《軍師聯盟》又把曹植從歷史中拉進螢光幕,讓我看到了那個不只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還是那個深情厚意的「陳思王」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