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50984.JPG

 

 許多人心中或許有個疑惑:媽祖到底有幾位?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大媽、二媽、三媽等等稱呼?

 其實,媽祖只有一位,但祂和觀音、關公、三太子一樣,可以有無限個分身,如此才可以開枝散葉,廣為庇佑各地人民。

那麼,大媽、二媽、三媽等稱號是怎麼來的呢?一般說來,約有以下兩種由來:

 

依祖廟中神明排序來區分

        一般公認福建湄洲島的媽祖廟為祖廟,相傳廟中供奉六尊開基媽祖神像,依序稱為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與六媽。因此早期由湄洲祖廟分靈或奉請而來的台灣媽祖廟,常喜歡強調自家媽祖是源自祖廟的某尊媽祖,例如鹿港天后宮所供奉的是祖廟的「湄洲開基二媽」。

        不過現今這種區分已失去意義,因為許多廟都愛標榜自己的媽祖是正湄州媽、開台媽祖、大媽,每間廟各說各話,都認為自己的媽祖最大、最靈,呈現一種山頭林立的狀態。

P1090587.JPG

 

依各地方媽祖廟中的分靈次序來區分

      另一種更常見的情況,則是源自各地媽祖廟裡的媽祖分靈。

       這是由於媽祖深受民眾信仰,信徒每當要入厝、娶新娘、驅邪、祭煞甚至選舉時,都會迎請媽祖神像前往坐鎮。然而,要是媽祖被請出廟了,民眾到了廟裡要拜誰呢?因此,廟方的解決方法就是:雕塑許多尊媽祖神像,以便於信徒迎請,而祖媽(或稱開基媽、老大媽)與鎮殿媽則是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也不接受信徒迎請出勤。
     

  所謂大媽、二媽、三媽等(通常最多排到六媽)排行,便是依照神像雕塑先後的編號。

     依據編號的不同,媽祖們也有不同任務分工。一般來說,廟裡的祖媽、鎮殿媽等「資深媽祖」,通常只在廟中鎮守而不外出,各項職務則由其他媽祖分配。台灣俗諺有「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之說,意指大媽鎮守在廟中;二媽也不須外出,只接受供奉不必做事;而信徒有事相求時,通常都迎請三媽前往處理,由於三媽經常在外執勤,所以說是「出戰」。

P1090601.JPG       

其他說法

傳說當初鄭成功水師攻台時,隨船庇護的媽祖共有三尊。攻下赤崁樓之後,留守的軍隊恭請一尊媽祖駐地鎮守,就是現在的台南鹿耳門天后宮的「開基聖母」,即是「大媽」。而水師尊稱「二媽」、「二娘娘」的「玉二聖母」,隨軍隊開墾內地,建廟於台南縣山上鄉,即今天的山上天后宮。(玉二聖母原本並非天上聖母林默娘,但因外型樣貌與媽祖相似,因而被誤認為媽祖分靈的二媽)。三媽在今嘉義天后宮,信徒尊稱「玉三聖母」,是由山上天后宮所分靈建廟的。

另外又有一說,新港奉天宮的媽祖為「大媽」,北港朝天宮的媽祖為「二媽」,溪北六興宮的媽祖為「三媽」,此三尊媽祖同為昔時笨港天后宮(天妃廟)的三尊鎮殿媽祖,後因水災,大水沖毀笨港天后宮,三尊媽祖才被恭請至三地供奉。

 

神明情報站

彰化南瑤宮有一句諺語:「大媽四媽愛食雞,二媽五媽愛冤家,三媽六媽愛潦溪。」意指南瑤宮的大媽、四媽十分靈驗,信徒時常準備豐盛牲禮祭拜,因此稱大媽、四媽「愛食雞」。日治時期,二媽會與五媽會的成員時有爭執、糾紛,因此被戲稱為「愛冤家」(愛吵架)。南瑤宮的媽祖是從笨港天后宮分靈而來,過去南瑤宮前往笨港進香時,信徒經過濁水溪,須涉水而過,所以稱三媽、六媽「愛潦溪」。

大甲鎮瀾宮則有一句諺語為:「大媽坐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五媽五媽會。」意指大媽鎮守廟宇,不讓人隨意請出去;二媽僅享受人間煙火,不須負什麼責任,所以稱吃便(撿現成便宜);三媽平日常駐爐主家或民眾家,三月還得到南部遶境進香;四媽神座下方長年被信徒挖木屑,當作藥引來治病;五媽經常被請出去參與民間活動,故稱五媽會。

P1150994.JPG

淡水福佑宮旁的3D立體彩繪媽祖 

arrow
arrow

    李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